既能高大上 又有煙火氣 城墻的年 你怎麼這麼好看?
“古都西安新春燈會點亮,雪花、城墻、花燈,過年的氛圍格外濃烈,”1月14日,隨著央視鏡頭的切換,西安城墻的美顏再次驚艷瞭世界。遊客說,登上城墻賞花燈,這裡都是年的味道。
百節年為首,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,是集除舊佈新、祭祖祈福、親朋團圓、歡慶娛樂等為一體的民俗大節。要精準地詮釋“年的味道”,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老年人要的是溫馨祥和,青年人要的是時尚浪漫,小朋友要的是歡樂輕松。怎樣畫出一個更大的圓,把這些個性化的需求“一網打盡”,這也是很多人苦苦思考的一個話題。
1月14日,是我國北方的小年夜,小年夜城墻燈會準時啟動,西安城墻的燈光照亮瞭城市夜空。作為西安的文化地標,也是西安人心中的“老朋友”,璀璨的燈光照亮瞭文旅產業守正創新之路:讓傳統文化“活”起來,讓市民遊客獲得感得以滿足、城市得以更新、文物得以保護、產業得以壯大,為西安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,註入強勁的城墻動能。
上元燈會
一場來自唐朝的文化接力
走進西安城墻甕城,《月中桂兔》的燈組成瞭遊客拍照的必選項,18米的身高也讓其成為NO.1:桂樹會泛出金色,由綠葉點襯,憨態可掬的玉兔踮起瞭腳,嗅著桂香;在文昌門城墻上,一張臉譜正探出瞭半張臉,一雙“吊梢眼”好似在“暗中觀察”——這張秦腔臉譜正是傳世非遺區的特色花燈……
隨著小年夜燈會的開啟,西安城墻再次成為市民遊客打卡的熱點,而這樣的城市記憶,已經延續瞭36載。“1996年大學畢業那年春節,第一次逛城墻燈會,人擠人,天冷,但站在城墻上心很熱,”時隔30年,凌晨1點才走回幾公裡外的單位,同伴們一路上都在說著特色花燈,西安市民吳先生記憶猶新。
燈會是中國人過年的標配,也是中華民族春節文化的習俗。“上元三夜,燈之始盛,唐之明皇。”長安城作為唐都,在中國歷史上首次確立瞭在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連續三天燃燈的官方規定,長安城這三天取消宵禁,百姓可自由觀燈。
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,增強文化軟實力,西安城墻燈會定位為“唐都上元不夜城”,打的是唐文化牌,以燈興節、以燈興市、以燈娛民。歷年來,城墻燈會還與上海、南京、紐約、莫斯科等聯手,讓西安走向世界,不僅拓展古都的朋友圈,也強化瞭城市的文化品牌。文化學者閻建濱表示,西安城墻燈會在堅守盛唐氣象、凸顯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時,不斷放寬視野,以開放的胸懷辦燈會,形成瞭西安特色、中國燈會、國際標準,成為瞭西安春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西安城墻新春燈會集文化演出、美食文創、科技交互為一體的年俗文化盛宴,讓市民遊客全方位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,進一步提升瞭西安城市的品牌影響力與國際知名度。
特色IP
一份用心上新的文旅答卷
如果說燈會延續的是千年前的燈光,那麼城墻一系列特色IP,則讓傳承嫁接進現代表達,不但豐富瞭文旅供給,也營造出良性的創新生態。
提起城墻,不得不提《夢長安—大唐迎賓盛禮》,世界唯一以盛唐禮儀文化為主題的演出,是感受中華傳統文化、古城地域文化、城墻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平臺。在新春燈會的啟動儀式上,來自於這場演出的新動畫人物形象,一經亮相就圈粉無數——2022 年 4 月,西安城墻以《夢長安—大唐迎賓盛禮》IP 人物為原型,打造出“唐小妃”“城小將”“李小白”“波斯客”4大IP形象,成功登上微博熱搜。隨後,借助三維動畫技術,以唐文化、節慶文化、絲路文化、禮儀文化為核心,打造“盛唐天團”CG 動畫,將於春節期間全網絡投放播出。
“盛世無涯,二十卷宏章,頻揮兔管;長安有象,一百年使命,再啟鵬程。”這是今年城墻全球征春聯的一等獎,作者趙繼傑來自江西。十幾年來,作為春節重要的文化符號,春聯架起城墻與世界的橋梁。每到年底,當古樸厚重的城墻遇到一副副紅彤彤的春聯,濃濃的年味一下子飄滿全城。既有對古城歷史底蘊的勾勒,又有對新時代的禮贊,全球華人的美好祝願和幸福憧憬書寫其中。西安市楹聯協會秘書長徐熙彥認為,城墻春聯兼具新春氣息、城墻文化、城市底蘊和時代精神,“不僅有文字之美、意象之美,還能詩意地講述中國故事,傳遞奮進精神,展現傢國情懷。”
“利用傳統文化的影響力,提升城市的文化品牌傳播力,增加城市的吸引力,我們一直努力讓老樹開新花。”西安城墻新聞發言人丁佩說,2023年旅遊業將迎來爆發式增長,助力西安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,城墻已經做好瞭準備。
以想像力和創造力,發掘優秀傳統文化價值,深度嵌入現代表達,引導消費全面升級,以滿足越來越多的體驗性、參與性和訂制化,城墻的探索具有借鑒意義,”西安石油大學教師、博士李乘寧表示,從隻能登城墻到可全方位融入城墻、“帶走”城墻,不斷延續的產品譜系,提升瞭城墻的旅遊品質和西安旅遊的輻射力。
- 上一篇:西小信上線,不用還等啥!
- 下一篇:陜西西安:新春年味濃 旅遊氣象新